设置

关灯

第938章 以利诱之,无往不利 (1 / 3)

还不赶快来体验!!!

        古时作战,讲究一个吊民伐罪,以有道伐无道。

        至少现在,在明面上,高句丽并无不臣之举。其王高建武深谙今夕之大唐,远非往昔之大隋可比。

        高健武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亲率五百死士击退杀入平壤城的来护儿大军,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

        然而他是一个能够看得清楚长远形势的人。

        他清楚的认识到,李世民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隋炀帝时代的中国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即使纵观整个中国史也是最为卓越的军事家之一,远不是隋炀帝可以相比的。更何况,现在的唐朝名臣良将如云,边患基本被扫平,高句丽此时要是再继续桀骜不驯,那么全中国在隋代伐高句丽时累积的怒火就将会一古脑降临在高句丽的头上,那时再后悔就晚了。

        所以高建武一边暗渡陈仓,一边却将姿态放的极低。一面修建“长城”作军备,一面加紧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意图将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国扫平,以解后顾之忧,一面又在频繁地遣使朝贡,并且和唐朝互相遣返国人,摆出一幅友好的姿态,更是献上封域图,听说还有派太子入大唐为质的打算。让大唐虽然有心发兵,但是却找不到什么强有力的直接借口。

        百济这一回侵犯新罗,背后铁定有高句丽的影子。只是明面上,这事儿跟高句丽无关。所以大唐只能借口攻伐百济,逼得百济不得不求高句丽联手。可若是高句丽这时候就是见死不救,就是不同百济联手,那大唐也就只有干掉了百济,拿高句丽也没有办法。

        而在大唐内部,因为时间太近,所以百姓对于隋炀帝征伐高丽的阴影还没有过去,还没能从那场灾祸造成的影响中彻底走出来。猛然又将他们置于同样的事件当中,自然会恐慌,会重新想起来那时候的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遭遇。这绝不利于团结一致,对外进行战争的。

        因此,要顺利的进行攻伐高句丽的计划,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其一,有足够有力的、能够让大唐直接对高句丽用兵的理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