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2 / 5)

还不赶快来体验!!!

        但是大明朝的辅臣们呢?全部都是翰林出身。

        这就导致辅臣们最擅长的是“和稀泥”,水平臻至化劲。譬如,大明做官技术能排进前三名的申时行申阁老。耐弹的宰相,人称刘棉花的刘吉。

        辅臣们一般处理政务都是因遁守旧,力求平稳,维持明王朝的运行。能够兴利除弊、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敢于驳回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就算是贤相了。

        皇帝真要辅臣们去办实务,那有点为难人。他们基本都是务虚不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所以,弘治皇帝会倚重办事的大臣。事情总要人去做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弘治名臣!

        其实张昭也是这种制度下的受益者。如今弘治皇帝就非常倚重他来处理军务。

        张昭办事的能力比文臣们经常念叨什么“军务十条”、“边事疏”要强得多。

        而这恰恰就是刘大夏和张昭不对付的根本原因。张昭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侵占了兵部尚书的权限!兵部尚书才是大明朝的军中一哥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