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2055 束手束脚 (2 / 3)

还不赶快来体验!!!

        威尼斯电影节每一年的参赛和评选都需要面临严峻考验评审团的选择、参赛作品的挑选以及本土媒体的态度等等都无一例外,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影节对优秀作品的吸引力。

        就好像阿尔贝托想要邀请蓝礼担任评审团成员,他就必须面临国内从业人士们以及机构高层管理的压力,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意大利之外的多重压力,戛纳电影节逐渐开拓出了自己的特色,渐渐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每年报名戛纳的作品都多如牛毛,对定位稍显模糊的威尼斯形成了更多挤压;同时,多伦多电影节快速崛起、全面赶超,继而在北美地区站稳脚跟,充分利用地理层面的先天优势抢占市场,两个电影节一前一后的档期,进一步抢走了威尼斯的观众和作品,这也使得威尼面临着全面夹击的困境。

        从报名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来看,威尼斯都没有能够展现出足够优势,对于优秀导演和优秀作品来说都缺少吸引力和竞争力,每一年的选片阶段都面临着严重掣肘,就连亚洲电影的亲密度也开始下降,包括东亚三国在内,每年前往威尼斯的出色作品正在大幅度下降。

        更糟糕的是,威尼斯电影节始终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定位。

        横向比较柏林电影节,虽然观影人数和讨论热度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都敬陪末座,但柏林的定位却非常准确,从社会人文关怀走入政/治议题反思,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乃至于深入思考,这些始终是柏林的核心,赋予了柏林电影节独特的艺术氛围。从如此角度来说,柏林的状况比威尼斯还要好一些。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威尼斯电影节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许多资深电影爱好者们甚至开始担心威尼斯的前景,谁都不知道,这个全世界第一个创办的电影节是否会某一瞬间就突然从公众视线里消失。

        前任主席马克-穆勒的辞职,其实有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难以一言蔽之,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为电影节注入全新气息,让新任主席为电影节带来新气象,试图寻找出一条出路,延续这个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避免影迷们担心的情况出现。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到威尼斯的准确定位:艺术也好,文化也罢;宣传模式也好,营销定位也罢,总之需要找到一个清晰思路,让威尼斯能够重新绽放,也许,戛纳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积极的参考样本。

        曾经一度,戛纳电影节因为频繁邀请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而饱受争议,柏林和威尼斯都认为戛纳丢掉了电影节的本质,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功利化,为了瞩目视线而放弃了自我坚持,一切都是炒作,一切都是宣传,这与电影无关、更加与艺术无关,以至于人们对戛纳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三个“s”了:阳光(sun)、大海(sea)、性/感(s/e/x),这绝对不是电影节应该拥有的模样。

        彼时,戛纳被认为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电影市场”,所有电影前往戛纳都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戛纳的思路却逐渐清晰了起来,顺利打开了局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