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4 邯郸陌上九月秋(四) (1 / 8)

还不赶快来体验!!!

        八月仲秋,天已转凉,缘河而上,沿途风景秀丽。

        巨鹿、常山、赵国一带临山多水,林木茂盛,巨鹿郡之得名便是由此而来,“鹿,林之大者也”。洨水两岸田野肥沃,林木葱葱,向西边远眺,隐可见苍山横亘。这山便是八百里太行。

        方获大胜,心情舒畅,荀贞诸人马蹄轻疾,未到午时,已行二十余里。

        因为黄巾之乱的缘故,肥沃的田野上少见农人,路经的乡、里亦多人烟稀少,行在官道上,许久不见一个人踪。常山国有十三城,户近十万,口六十余万,远多於赵国。荀贞目睹这番战后凋敝的景象,不觉慨叹,说道:“常山是冀州的大郡,在黄巾起事前有民口六十万,而今却十室五空,我等所经过的诸乡、亭、里很多都是空荡荡的,只见老弱,不见青壮,有的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唯见杂草生室,狐兔出没。唉,常山如此,不知赵国又是怎样呢?”

        黄巾起事前,赵国有人口不到二十万,经过此番大乱,不知能剩下十万人不能?

        荀攸叹道:“不算死在乱中的无辜百姓,只广宗、下曲阳两役,死伤、被俘的黄巾就近三十万。常山挨临巨鹿,受贼害甚重,经此大乱,怎能不民口凋零?”

        沿河行四五十里,暮sè至,荀贞等就近找了个亭舍借宿。

        这个亭应该是个大亭,亭舍不小,占地甚广,但亭里却只有两个人,一个亭长,一个亭父。亭长是个矮个男子,约有四十多岁,亭父是个老者,白发苍苍,没六十也得五十多了。

        荀贞此次算是“微服私访”,故而没有取出印绶,只说是去真定访友的。

        这亭长见他们虽衣衫简朴,然皆披甲带剑,胯下良驹,领头的荀贞气度不凡,从行的荀攸、辛瑷、典韦等亦各不类常人,知定是贵人,便就亲自带着他们来到后院舍中,安排住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